陕西•汉阴(堰坪铺)吴氏简介
陕西省汉阴县旋涡镇(堰坪铺)吴氏属湖南长沙善化县冷木㳘吴氏,始迁祖吴开宏的后裔。开宏公原籍是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大碑桥人。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开宏公与弟弟开敏公不愿为伪汉王陈友谅出力,为躲避其追踪,与母亲一起从江西丰城县大碑桥(古地名)迁湖南省善邑县(也称善化,今长沙市)八都洞井铺金井塘冷木冲的。
明末清初,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及接连不断的战乱、瘟疫、天灾,导致四川、陕南一带人口锐减、田地荒芜。据《汉阴厅志》记载:县城“破颓者仅存十余间”、“荒榛茂草遍城下,虎狼夜食鸡犬,居民不能息也”。人口的大量减少和土地的大片荒芜,使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而田赋是封建国家的主要赋税和财政收入。川渝和陕南人口稀少、耕地废弃的局面,严重危及清王朝的政权,影响社会安定。为稳固政权、休养生息,自清顺治六年(1649年)起,清政府便相继颁布《垦荒令》等相关法典,除对地方官员招抚流民入川陕安置及拓垦土地有功者进行奖励升迁外,还给予迁徙流民垦荒种地以税赋减免等多项优惠政策。在清政府统一的移民政策及强制手段的驱使下,祖居湖南长沙善化县的第十四代孙吴上锡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长江、溯汉江而上,浪迹萍踪,几经辗转,漂泊到汉阴与紫阳交界的凤凰山腹地一个叫万家扒的地方,成为一名伐木工人,以木栅树枝围屋,过上“棚民”生活。在这干了一月有余,随后想到此地山高风寒,风餐露宿,若树木伐光,便无活可干,加之又不可耕种,没什么发展,不是久居之地。于是便告别木商,离开万家朳来到堰坪杨家湾一大户人家——杨健侯家帮工。以其勤劳笃厚而被杨家主人赞赏和挽留,便落脚在堰坪,时年36岁。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吴上锡的两位堂弟吴上铨(21岁)、吴上铭(15岁)也从湖南长沙来到堰坪铺杨家帮工。由于缺乏照料,过于劳累,吴上铨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不幸病逝,时年仅25岁。吴上铭即回湖南老家报丧,得知二弟离世的噩耗后,身在长沙的长兄吴上钟遂携四弟吴上钢前来堰坪铺奔丧,在料理后事的过程中,吴上钟发现堰坪山野宽广、人烟稀少,肥沃的土地上处处长满灯芯草、遍地都是浸水坑时,觉得这是个宜稻作的好地方,便决定长期留在堰坪铺修田开渠种植水稻。尔后兄弟四人一起在杨家继续帮工,时间长了也很随便。就向杨家要来零星荒地自己开垦,他们白天在杨家帮工,晚上修田;同时还从事打猎、捕鱼、做木工、弹棉花、打麻、割漆等各种能挣钱养家糊口的活计。若干年后,吴上锡兄弟4人分别辞去杨家帮工,过上了自耕自足的生活。
乾隆三十年(1765年)杨健候因病去世,其后辈未能守住家业,陆续把房屋和田地卖给了吴上锡四兄弟。经过三年多的勤劳苦作,修建了成块连片的田地,囤积了大量粮食,积攒了不少钱财,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为了更好地安居乐业,逐步富裕起来吴世琳、吴上锡等吴氏族人,先后建起了竹园堡子、吴家老祠堂、吴家花屋、太平寨等规模较大的庄园及其建筑。祖辈恳荒造田,买地置业,营宅建祠,倡修寨堡,御乱保民,捐田助学,多行善事于乡里,得到乡民拥护爱戴,受到清王朝的敕封嘉奖。吴上钟、吴上铭兄弟分授“武德骑尉”六品军功,吴敦伍官居千总,吴学瀛历任甘肃金塔县、陕西洋县县令。
闻听吴氏兄弟在堰坪发迹的消息后,故乡湖南的叔祖伯父、弟兄子侄上下四代约80余户人家分别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前后开始大规模迁移至堰坪铺、孙家咀、邓家湾、石羊滩、渭子溪等地居住,此后还陆续有迁入。随着吴氏家族湖南移民的不断涌入,加之后世子孙的生育繁衍,堰坪铺吴氏家族成为汉阴南山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先祖在这里与少量土著人一道垦田造地、开渠挖堰,从乾隆年间至嘉庆、咸丰、同治年间,世代拓垦耕耘不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开垦修建了凤堰区域内堰坪、东河、黄龙三大板块连片梯田1.2万余亩。由于凤堰区域可供开垦的田地有限,于是吴氏族人便向周边的平溪、渭子溪、汉王城等地扩展,并在这些地区开垦修造了大量梯田。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勤劳朴实先祖们一方面精耕细作;另一方面把眼光瞄准了商贸,开商号,办副业,搞流通上。于是便组成专门的商贸队伍,利用汉江水运和长安古商道,以放木(竹)排、驾商船、派“挑夫”的形式上走汉中,下跑武汉,北去长安,将当地的茶叶、苎麻、木耳、贝子,青竹、木材、构皮、烟叶、桐油、生漆、药材、蚕茧等山货源源不断地送往汉中、武汉、长安等沿途各地,也将外地一些生活日用品运进堰坪铺。同时还在堰坪铺(漩涡镇)开办了鼎兴久日杂山货行、鼎兴堂药行、世兴魁山货行、世兴魁日用百杂行、大兴永货行、义兴祥粮行、四合兴货行、鼎兴大货行、鼎泰丰货行等九大商行。凭着勤劳和智慧,历代先辈们艰苦创业,改变了这一带的农业结构,推动了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经过260余年的繁衍生息,目前三万余吴氏族人分布在以汉阴县为中心的周边地区。
迁陕吴氏先祖开垦的万亩凤堰古梯田现被命名为第八批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最美田园,是我国首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被国家命名为AAAA级旅游景区。为后代世人留下了宝贵农耕文化遗产。
(更多吴氏资讯欢迎关注以下吴氏资讯网微信公众号,可直接扫码识别)